最新消息
生成式AI未來幾年將取代多數工作?MIT報告:成功採用企業未顯著裁員
麻省理工學院(MIT)所屬的NANDA 計畫新近發布研究報告指出,生成式AI雖對勞動力產生影響,但成功採用AI工具的公司,並未發生大規模裁員,而是有效縮減外包服務支出,並略為限縮招募模式。
NANDA對52位企業利害關係人進行結構化訪談,系統性分析300份以上的公開案例,並對153位領導者進行調查。報告指出,雖然多數企業已探索或測試通用式的大型語言模型(LLM)工具,但主要限於個人生產力提升;而針對特定任務或嵌入式的企業級系統,僅6成組織評估,20%進入測試,僅5%成功投入生產,產生效益。
僅5%AI專案帶來實質收益
8個主要產業中,僅2產業因生成式AI而顯示出有意義的結構性變化(營收、市占率波動、商業模式),評分排序為:科技業3.5、媒體與電信業2分,專業服務業1.5(不同權重方案變化大);消費與零售、金融服務、先進產業、醫療保健與製藥0.5分;能源與材料產業幾乎未採用。
調查顯示,AI工具成功投入生產的企業,最顯著的效益來自後臺系統自動化降低成本,而非管理階層偏好投入的銷售與行銷。成效良好的組織在前臺方面加快40%的潛在客戶資格審核速度;透過AI 驅動的追蹤和訊息傳遞,提高 10%的客戶留存率。
在後臺效益方面,AI工具取代業務流程外包(BPO),每年在客戶服務和文件處理上節省2百萬到千萬美元;代理商支出減少30%(外部創意與內容支出);金融服務風險檢查方面,每年的風險管理外包費用節省百萬美元。
NANDA的調查也指出與另一項常見迷思不同的結果,企業採用生成式AI導致的裁員有限,且僅限於已經受到AI顯著影響的產業。雖未透露因AI造成的裁員規模,但成功部署AI工具的公司中,客戶支援營運和行政處理工作減少5-20%。醫療保健、能源、先進產業,大多數高階主管未來5年內未規劃減少招募人力;但科技和媒體業逾 8成高階主管預計2年內減少聘僱。
有效縮減外包支出 內部人力僅略減
雖然對於招募規模沒有共識,但多數的高階主管都強調將AI素養視為基本能力。另外根據MIT的冰山計畫(Project Iceberg)分析,目前的自動化潛能占美國勞動價值的2.27%,而潛在的自動化曝險為2.3兆的勞動價值,影響約3千9百萬個職位。
若AI系統發展出持久記憶、持續學習和自主工具整合能力,潛在曝險可能落實。但報告分析,AI實現情境適應和自主操作能力之前,勞動力轉型會漸進發生,主要針對外部成本最佳化,而非內部重組。
【資訊來源: 外籍勞工通訊社】